自1993年創辦至今,上海國際電影節已經成為上海城市文化的一張閃亮名片,影響力和輻射度不斷擴大,不僅得到業內認可,成為國際電影制片人協會電影節委員會首批指定成員,更吸引越來越多國際一流影企、影人的關注參與,逐步成為促進電影產業發展和國際文化交流的重要平臺,走出了一條展現國家文化自信和中國文化“走出去”之路。電影節舉辦期間,來自全球多個國家和地區的電影人和影迷齊聚上海,在光影交匯間感受這座城市的獨特魅力,致敬經典、品鑒佳片,暢談合作、期許未來。
上海是中國電影的發祥地,上海電影的歷史空間歷久彌新?;仡櫳虾k娪暗拈_端之時,西方現代文明沖擊、本土白話現代化變革和市民文化娛樂方式新變化、電影技術手段發展等因素,合力促成了超出市場預期的觀影需求,民營資本紛紛投注新興的電影行業,多家影院實行差異化經營。銀幕外資本流動引來人才流動,銀幕上各種精彩紛呈;從海外商人試水商業放映到民族企業家自主制片、發行,上海電影初現產業雛形,幾近等同中國電影的半壁江山。如今,上海電影在開拓市場、美學探索、引導思潮等多方面,繼往開來,佳績不斷。在幾代電影人的不懈追求和創作共識中,豐厚的歷史資源得以傳承、轉化和創新,已然成為以“紅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為內涵的上海電影獨特的文化底蘊。
上海是中國電影變革的親歷者,上海電影的生產空間覆蓋全面。不僅有上海電影集團、多家民營影企等生產制作單位,國泰、大光明、上海影城等或歷史悠久或時尚的放映場所,還有上海影視樂園、上影昊浦影視基地、上??萍加岸嫉热【凹皵底峙臄z基地,上海電影博物館、上海電影資料館等行業展館,以及上海戲劇學院、上海大學上海電影學院等專業人才培養院校……改革開放40余年,上海電影經歷變革與發展,已經形成集投融資、制片、宣發、衍生品開發等為一體的全產業鏈,集群效應日益突顯,為電影產業進一步賦能提升儲備了不竭的生產動力。
上海是中國電影發展的見證者,上海電影的銀幕空間星光熠熠。從中國首部獲得國際榮譽的電影《漁光曲》開始,上海電影在國內外各類電影節(展)中屢屢獲獎,能夠載入中國影史的上海電影不勝枚舉,優秀的電影工作者更是燦若星辰。上海電影凝結了一代代電影人的才華、理想、奮斗和情懷,緊扣時代、反映現實、服務人民,體現出勇攀高峰的藝術追求,在故事片、譯制片、動畫片、紀錄片、藝術片、戲曲片等多方面形成了具有辨識度的海派電影藝術風貌。
上海是中國電影邁向電影強國的參與者,上海電影的交流空間暢通廣闊。上海國際電影節自創辦以來,作為中國首個競賽型非專門類國際電影節,展現出專業、權威、開放、多元的特質。歷年來,既有“光影四十”“百年征程·紅色光影”“城市·光影:慶祝新中國成立75周年、慶祝上海解放75周年”等緊貼時代熱點的特別策劃,也有“地球村”“戛納零時差”“一帶一路”電影周等展示不同國家電影精品的展映單元;金爵獎各競賽單元評委陣容華麗,參與主競賽以及亞洲新人單元更是成為許多中外電影人走向國際舞臺的重要契機。不同領域的電影合作項目不斷推進,多個國家的電影節和電影機構代表與上影節簽訂合作備忘錄,建立信息共享機制,達成文化傳播和交流合作的共識。
上海這座文化多元且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城市,自電影誕生起,其自身亦被多次搬上銀幕,成為上海電影的特別主角。值得注意的是,電影里的上海還構成了上海電影的想象空間。從默片時代的黑白影像到VR呈現的虛擬現實,影像上海與日新月異、蓬勃發展的真實上海交相呼應,留存并見證上海的歷史與當下,展望國際文化大都市上海的未來,顯現上海獨具一格的地緣文化特征、與時俱進的城市景觀和人文風尚。
傳承與創新、民族文化與國際交流、地緣特質與多元文化、藝術與商業、影迷體驗與公共文化服務……一組組理解上海電影的關鍵詞,提供了不同的觀察角度,它們彼此交匯,宛若光影流轉的萬花筒,映照出上海流光溢彩的電影魅力。而打開電影之城多重空間的經典模式,莫過于參加在六月舉辦的上海國際電影節,這是上海為全國乃至全世界影人、影迷精心準備的電影盛會,也是上海電影發出的真誠邀約——讓電影成為美好城市生活的一部分。
在這樣與光影有關的美好生活里,不僅僅有觀影這種方式,還有其他多樣選擇供影迷去感受電影的魅力,去實現人與電影節的互動。比如,有各種不同主題的交流活動,從大師班、金爵論壇、政策及取景地推介會,到市民講座、專家導賞、影迷分享,一次次有關電影藝術的觀點碰撞、共享熱愛,成為“社會大美育”的鮮活呈現。圍繞參加電影節展映的主要影院推出“攜影同行”城市漫步路線,以摩登克勒、時髦白相、劇院魅影不同風格的路線,串聯起上海這座城市的電影文化脈絡,供大眾閱讀城市之美的同時,從歷史、發生、現場等不同維度感受電影的魅力。
從中國電影發祥地到“電影之城”,縱觀上海電影發展的歷程,它的每一次繁榮、每一點成績都離不開其所在的豐厚的文化土壤,而這正是國家富強、城市發展、文化興盛的合力托舉。從漫長時光中一路走來的“電影之城”,恰逢上海推出《上海市電影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計劃》,讓人們有理由相信未來會更好。
來源:解放日報,日期:2024-06-27
作者:劉春,上海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副研究員